近期,喜欢预测全球年度电影票房的英国高尔街数据分析公司,重新修正了2025年电影票房预测的数据,将其由原定的330亿美元,一下子抬升到341亿美元。
乍一看,似乎高尔街对后市有相当大的信心,但其实这11亿美元的增幅,几乎全都算在了中国单一市场的年度票房上,而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出人意料的强劲表现。目前,该片在中国内地已取得超15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并且还未有下档的迹象。
《哪吒2》在中国单一市场的票房已突破151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在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场,高尔街的预测不升反降,从原本的97亿美元,下调到95亿美元,这也确实非常符合开年以来北美电影市场极度疲弱的状况。
3月结束,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的北美票房收入仅有14.4亿美元;相比2024年同期,已有11个百分点的差距;对比2019年的话,更是要落后超30个百分点;如果再对比总收入28亿美元的2018年首季度,那就是将近50%的跌幅了。
3月底4月初,一年一度的电影产业大会CinemaCon如期而至,这正是好莱坞公司为院线代表和观众展示未来新作的平台。为避免与北约撞名,北美电影院线行业组织(NATO)新近改名为“影院联盟”(Cinema United)。身为其首席执行官的迈克尔·奥利里在电影产业大会上继续为同行打气,向媒体放风,相信2025年的北美票房成绩将会继续成长,在2025年或是2026年,北美票房数据终将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影院联盟在CinemaCon上表示2025年北美票房将继续上涨©Cinema United
“今年第一季度确实很艰难,但我们对第二、第三和第四季度充满厚望。有人会说,今年会是北美电影市场全面复兴的一年,有人觉得今年的成绩将会载入史册,还有人相信,今年仍属于恢复常态之前的过渡年,但也是最后的一个过渡年。我目前还没听人说过,说今年的票房会低于2024年。”北美第二大院线Regal的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多·阿库纳(Eduardo Acuna)同样信心满满地喊话。
显然,他是不知道一位名叫道格·克鲁兹(Doug Creutz)的证券分析师的存在。和这些院线经营者不同,身为局外人的道格·克鲁兹是金融机构道明证券的高级分析师。他相信,时至今日,在距离疫情之前最后一个正常年份2019年已经六年之久的2025年,依然期盼着一切恢复过往,无疑是痴人说梦。
3月底,他完成了一份名为《给好莱坞的备忘录》的影院行业评估报告,明确提出北美电影市场恐怕即将进入“恶性循环”,新片数量的减少与影院规模的缩小这双重因素的叠加,导致票房收入持续走低。“所谓票房复苏的说法,令人怀疑,我们不认为仅靠少数一些大片就能做到这点。”他在这份长达20页的报告中写道,“美国的银幕数量已从疫情之前的4.1万块,下降到现在的约3.5万块。从短期来说,影院少了,可能会让幸存的那些影院业主获利,但从长远来看,最终可能还是会加速整体业务的衰退。因为影院总数少,意味着总票房收入少,有可能会让更多电影索性跳过影院,直接转向流媒体,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恶性循环。”
克鲁兹强调,这并不代表影院窗口期(即影片进入流媒体之前的院线保护期)会彻底消失,但随着各大电影公司将精力集中在少数那些拥有更成熟IP的电影上,能够进入院线的电影数量整体上肯定会减少,保留完整窗口期的电影会越来越少。作为支持他这一观点的样本,就在于去年排名北美票房榜前十的影片中,有八部是续集或所谓的衍生作品、重启作品。
《美国队长4》以近2亿美元位居2025年迄今为止北美票房榜冠军
而且,去年北美年度票房榜前20名的电影的票房加在一起,占到年度北美总票房的64%;在2015年至2019年间,这一数据的平均值仅为52%。也就是说,高上座率集中在越来越少数的影片上。在2024年年底进行的一次民调中,只有25%的美国观众表示自己愿意至少每隔一个月去一次电影院;而在2019年,有40%受访观众愿意至少每隔一个月去看一场电影。
可惜的是,道格·克鲁兹的报告并未预测今年北美票房的具体数据。去年,北美年度票房达到87.2亿美元,即便是高尔街分析公司修正后的预测数字都相信今年北美票房会较去年有所增长。最终,究竟是乐观者说得对,还是会被克鲁兹这样的悲观者不幸言中,再过九个月就会有结果。